当然,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,让内容更丰富。
---
“谁知道皇帝去了哪里?”一位年长的大臣在皇宫里高声喊道。
这位喊话的大臣名叫谢迁,现年56岁,年轻时26岁便中了状元。他在宪宗、孝宗和武宗三朝都担任要职,更是当朝明武宗皇帝的老师兼太子太傅,二人关系非同一般。皇帝的行踪怎么可能不让他知道?
然而到了明朝正德三年(1508年),当谢迁与刘健、李东阳三位大臣一同进入紫禁城准备上朝时,却赫然发现皇帝竟然踪影全无。
展开剩余91%三人皆为内阁重臣,身份尊崇,理应最了解朝廷大事,但面对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而皇帝却杳无音讯,他们心急如焚,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,在宫中四处寻找。
其中,谢迁年纪最轻,也已有56岁;刘健年逾七旬,已经74岁;李东阳年过六十,正处中年之际。
这几位老臣几乎把整个皇宫翻了个遍,仍不见皇帝踪迹,焦躁的情绪几乎要将他们压垮。就在这时,一个年轻的太监走上前来,悄声告诉谢迁:“大人,皇上已经搬出去了,现在去了‘豹房’。”
谢迁听罢大惊失色,“皇上跑去豹房做什么?”
这一切的背后,还得从明武宗朱厚照的童年说起。
他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,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宽厚仁慈的一位皇帝。此君为人生活简朴,待人和善,与大臣们关系融洽,更在感情上极其专一。
作为皇帝,他本可以拥有数不尽的妃嫔,三宫六院、七十二妃尽归己有,但他一生只钟情于张皇后一人。
这在那个多妻多妾普遍存在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,普通农村土财主尚且三妻四妾,身为天下之主却能如此专一,实属难能可贵。
按理说,有其父必有其子,孝宗这样一位明君的儿子,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可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,明武宗朱厚照竟成为明朝史上少有的昏君之一。
究其原因,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明孝宗的儿子实在太少,又极其被娇惯。
根据妻子越多,子嗣越多的自然规律,孝宗只有一位妻子,生育自然极为有限。
张皇后一生只为他生了三个孩子,其中两个儿子,一个女儿,而其中一名儿子早夭。
这样一来,皇室的希望全系于朱厚照一人。
若这个儿子出了差错,便意味着江山无继,明孝宗只能眼睁睁将江山传给自己的弟弟或侄子。
虽然孝宗为人宽厚,但还没宽厚到甘愿让他人继承自己的天下。
因此,朱厚照自两岁起便被册立为太子,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对象,含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摔了,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伤着他。
俗话说“严师出高徒,棍棒出孝子”,但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不一定是合格的父亲。朱厚照的父母对他极尽宠溺,身边的宫女太监更是百依百顺。
在这样的优渥环境中长大,朱厚照从未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,也未曾意识到治理国家的责任,反倒沉迷于享乐。
更糟糕的是,他是皇帝唯一的儿子,既无竞争又无反对者,不必努力证明自己,也不用担心被取代,这养成了他唯我独尊的性格。
在他的世界里,没有妥协与容忍,只有自我中心。
虽说朱祐樘极其重视儿子的教育,特聘状元郎、贤相谢迁为师,但谢迁也拿他无可奈何——朱厚照脾气暴躁,连老师都敢动手。
俗话说忠言逆耳,良药苦口,但小厚照养成了一种极端的世界观:谁敢说他难听的话,谁就是敌人;谁说他喜欢的话,谁就是朋友和亲人。
基于这样的心态,谁能接近朱厚照,谁就能获得重用,谁就能左右未来的皇权。
谁有这种条件?除了老师,就是太监。
不过老师一天只能陪伴太子数小时,而太监们则24小时贴身侍奉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皇帝的成长。
大多数太监心理扭曲,培养出来的太子也绝不可能是良君,汉灵帝便是典型例证。
汉灵帝身边充斥着一群不男不女的宦官,诸如张让、赵忠,竟被当做“爸爸”一般崇拜,言听计从。
汉灵帝即位后,竟让人在皇宫骑驴、让狗穿朝服,太监学公鸡打鸣;他亲自卖官,私设小金库;为了创收,还在宫中开设“超市”,让宫女当营业员。
可以说,汉朝的衰亡,是被一帮宦官玩坏的。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一千多年后,朱厚照遇到了和张让们极为相似的一帮太监。
汉灵帝时代有“十常侍”张让、赵忠为首;明武宗时代则有刘瑾、马永成、丘聚、谷大用、张永等组成的“八虎”。
这些人皆以架空皇帝、把持朝政、陷害忠良、祸国殃民为能事,肆无忌惮。
有人疑惑,皇帝岂不清楚江山是自己的?为何甘愿被架空?
那些身体残疾、性格缺陷的太监或许脑筋不太灵光,但他们非常擅长让皇帝分心沉迷于享乐。
皇帝玩得越开心,对政事就越漠不关心,太监们便能胡作非为,打压正直大臣。
承袭张让、赵忠的前车之鉴,刘瑾等人轻而易举复制了这套控制皇帝的套路。
方法极其简单,就是让皇帝尽情玩乐,彻底沉迷。
如此一来,朱厚照的判断力丧失殆尽,不仅不听父母老师的劝告,甚至将他们视为眼中钉。
而那些顺着他性子、投其所好的太监,自然成为他最亲近的人。
刚开始,刘瑾等人完全照搬张让的做法。汉灵帝宫中有超市,宫女当店主,汉灵帝扮顾客讨价还价,体验民间生活。
明武宗则下令宫中开设妓院,让宫女化身青楼女子,自己扮嫖客寻欢作乐。
他更常常在民间寻花问柳,祸害无辜民女。
夜半时分,朱厚照常闯入百姓家,遇到心仪女子便强行糟蹋,令民间怨声载道。
面对明武宗荒唐行径,以谢迁、刘健、李东阳为首的重臣无不痛心疾首,争相劝谏。
明武宗刚登基不久,大学士刘健便上疏批评他上朝时间迟缓、怠政,还建议他远离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监,戒除荒唐举动。
更有大臣联名上书,请他严惩祸国祸民的“八虎”。
此时武宗尚年轻,羽翼未丰,官员们仍掌握较大话语权,他一见群情激愤,不得不考虑除掉太监以安抚百官。
对太监而言,形势万分危急。刘瑾使出绝招,当着武宗痛哭流涕,哭得死去活来。
这番真情流露让武宗心软,忆起与太监们的相处,打消了除掉“八虎”的念头。
百官空欢喜一场,太监们虚惊过后倍感恐惧,开始加紧打击忠良,以求自保。
唯一途径,就是让皇帝沉迷于玩乐,彻底废弃朝政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豹房工程重新启动。
豹房并非明武宗首创,早在其父明孝宗朱祐樘时期便已开始建设。
当时豹房只是个动物园,养了不少豹子,因此得名。
但因耗资巨大,且无实用价值,遭大臣批评,孝宗下令停建,豹房成了烂尾工程。
为了让明武宗更加荒废政务,正德二年,在刘瑾的主持下,豹房工程重启并大规模扩建。
豹房拥有百余间房屋,后扩展至200余间,耗银24万余两,约合今日人民币1.4亿元。
此时的豹房已非动物园,而是豪华娱乐场所,成为武宗淫乱的窝点。
里面不仅饲养许多动物,还设有妓院,强征良家妇女入内。
入内女子无不惊恐,因武宗对良家妇女施加的变态酷爱令人闻之色变,甚至传言武宗曾安排女子与豹子相对,情形极为不堪。
虽无正史记载,这多属推测,但足见豹房之恶名。
豹房对外封闭,连大臣都不得而知其中详细情形,史官更是避而不谈。
女子身陷其中如同无期徒刑,谁能不恐惧?
不仅如此,豹房还从民间搜罗大量男童,成为武宗的男宠。
表现优异的男童,武宗常赏赐豪华礼物,挥金如土。
他更封他们为“义子”,赐姓朱。
这不仅是荣誉,更带来实质好处——为他们建造豪华府邸,允许参与国家政策制定,甚至出任军职,掌握军权。
因皇帝宠爱,这些义子如钱宁、江彬、许泰骄横跋扈,横行朝野。
其中江彬、许泰武艺高强,深受宠爱,形影不离,与武宗“出入豹房,同寝共枕”。
豹房建成后,武宗索性搬出紫禁城,长居其中,音讯全无,不通知朝臣,也不上朝。
武宗沉溺豹房纵情声色,臣子久难觐见,唯有钱宁一现,方知皇帝将出。
因武宗与钱宁形影相随,钱宁的出现就是皇帝欲出透气的信号。
大臣们见不到皇帝,只能听命于以刘瑾为首的太监,百官只能服从。
明武宗玩乐之余,不忘报答太监们的“恩情”,任命刘瑾为司礼监首领,马永成、谷大用分别掌控东厂、西厂。
司礼监负责起草、下发中央文件;东厂、西厂则是特务机构,抓人杀人不经司法。
因此,明朝成了太监的天下。
尤其是刘瑾,一手遮天,实质上成了皇帝。
文武百官升迁,皆需向他行贿,“见面礼”动辄千两白银,甚至数千两。
简言之,明武宗的荒淫无度,让汉灵帝都自愧不如,刘瑾的嚣张跋扈更令张让们汗颜。
汉灵帝荒淫无道引发黄巾起义,32岁忧愁而亡。
明武宗下场也不妙,他的昏庸导致内乱,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,挑战皇权。
武宗勃然大怒,御驾亲征,但一路上却将工作重心放在视察青楼妓女上。
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俘获宁王,武宗却迟迟不肯接收俘虏。
更离谱的是,他下令王阳明“把宁王放了”,自己要亲手擒获。
途中突发奇想,想体验渔民生活。
身边人不敢劝阻,他却上了小船,试图撒网捕鱼。
船突然摇晃,武宗一个踉跄掉入水中。
幸得随行人员反应迅速,及时救起,无生命危险。
但当时正值深秋,水寒刺骨,武宗受凉染肺炎,从此病弱不已。
年仅三十岁的朱厚照,被人抬回他那夜夜笙歌的豹房时,已奄奄一息。
最终,这位昏君病逝。
明武宗用亲身经历,生动诠释了什么叫“不作死就不会死”。
---
需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拆分成更短的段落或者添加其他风格吗?
发布于:天津市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