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中关村电子城的玻璃柜台上还摆着标价15万的"电子黄金"——英伟达H20芯片。如今同样的柜台里,华为昇腾910B的海报已经盖住了褪色的英伟达LOGO。这半年,我亲眼看着国产芯片如何用性能撕碎"洋品牌"的神话。
疯狂的起点:15万元/片的"电子黄金"
2023年12月,第一批H20到货时,我的手机被客户打爆。某AI公司CTO在电话里吼:"有多少收多少!"这种阉割版芯片性能只有H100的20%,但凭借"英伟达"三个字,价格炒到15万一片。最魔幻的是,有客户坚持要求我们在发票上标注"合规版A100"——他们需要这个名头向投资人交代。
展开剩余69%刀尖舔血的生意:信息差与囤积游戏
这场暴利游戏有三个关键环节:上游代理商扣下30%货源制造短缺,行业自媒体散布"算力荒"恐慌,最后是我们这些中间商把芯片加价300%卖给中小厂商。最疯狂时,囤200片H20两周就能赚一套北京首付。
但漏洞很快显现:H20的NVLink带宽被砍到900GB/s,八卡并联效率还不如四卡A100。某互联网大厂发现,用H20训练百亿参数模型,电费成本反而比用昇腾910B高45%。
转折点:华为昇腾与降价风暴
2024年4月是个分水岭。华为突然放出5万片昇腾910B现货,推理性能实测比H20快18%。我的客户群里开始流传一份对比表:同样处理128路视频流,H20功耗高出210瓦。
英伟达的定价体系瞬间崩塌。5月8日,深圳华强北的H20批发价单日跳水27%。到6月,囤货的同行们被迫以8万/片割肉,比三个月前近乎腰斩。
一个贩子的觉醒:藏在账本里的产业变局
翻看记账本会发现诡异曲线:今年1月净利38万,其中32万来自某外企的H20订单;到5月,最大单笔交易变成某国企采购的200片摩尔线程MTT S80,利润不足2万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客户构成变化。互联网大厂订单在Q2归零,仅剩的客户是些有海外业务的自动驾驶公司——他们买H20只为兼容CUDA生态。连中关村的老黄都开始兼营国产芯片散热模组,说"得提前占坑"。
尾声:电子城的黄昏与黎明
上周路过海龙大厦,原来卖英伟达的档口挂出"昇腾910B现货"的霓虹灯。听说英伟达要出B20芯片,但隔壁柜台的95后已经研究起华为Atlas 900的集群方案。
这场替代比所有人预想的都快。当黄仁勋还在抱怨出口管制时,中国客户早已用脚投票——毕竟在算力竞赛里,没人会为情怀买单。
发布于:山东省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